
你是個害怕嘗試的人嗎?我覺得我是,光是想到要踏出舒適圈,就覺得很討厭。
不過今天,正是要跟你分享一個關於「嘗試」的體悟,就當聽個小故事!
蛤?生的可以吃
由於小時候被 Discovery 頻道的魚類寄生蟲專題嚇到,我從來不敢吃生魚片。
儘管出於一些嘗試的心理,我也曾入口過,但最後它們都原路返回了(對,我吐了)
但是為什麼人會害怕嘗試?
心理學家們給出了一個最簡單的答案:因為我們的大腦本來就設定好「怕死、怕痛、怕風險」。
怕死、怕痛、怕風險
「啊你現在就活得好好的,幹嘛要去賭?」——這大概是我們大腦的想法。
新東西=未知=潛在危險=不要靠近
這就是為什麼在嘗試新東西之前,我們通常會有點猶豫,畢竟不是每個嘗試都像吃東西一樣可以吐出來。
但如果恐懼完全佔據上風,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,不畏懼風險,甚至敢於嘗試極限類的運動?
而我為什麼現在開始吃會生魚片,還敢嘗試吃現開的生海膽?
挑戰帶來的自我效能感
因為我們不僅只有防衛機制,也有讓我們前進的心理效應。
自我效能感是指「個體對完成目標的信心」,也就是一種內在驅動的成就感與動力循環。
每當你完成目標,就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(自我賦能),進而更願意去嘗試新的可能。
也就是說「勇敢」是可以培養的,而且有很具體的方法。
如何變得勇於嘗試?
設立可行的目標
要啟動自我效能的循環,就需要設立一個力所能及,但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,太簡單或困難效果都會打折。
我一開始先從半生不熟的炙燒壽司,開始生食的嘗試。(因為我是心理上不能接受生食,所以有燒一下就能接受)
設立安全區
失敗真的不會怎樣,也不用急於求成。
我嘗試炙燒壽司成功後,迫不及待想嘗試生魚片,很不幸地,我在廁所待了十幾分鐘。
做這些嘗試的時候,我喜歡一個人,我覺得比較不會有被評判的壓力(儘管不一定有人評判我)
一個人,等於建立一個安全區,一個你能放心搞砸、不需要解釋、不會被比較的空間。
就像出國,因為沒有人認識你,都會比較放飛,所以自己嘗試的時候就可以這樣想:「沒有人會知道。」
記錄你的成果
不一定要是什麼形式,我就單純地用記憶,記住我在澎湖吃海膽的故事:
我們買了冰淇淋,社牛隊友開始跟攤販聊天,剛好遇上身穿潛水衣的攤販採海膽回來,就問我們要不要吃吃看。
不得不說,超好吃!我如果不嘗試,一輩子都不會知道海膽這麼好吃。
不美妙?還是可以再試
這個故事還有延伸,因為品嚐到了鮮美的生海膽,我在澎湖吃生魚片時也有在餐廳點海膽,但味道不甚美妙。
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先吃到了好吃的海膽,很有可能因為在其他餐廳中的體驗,讓我跟海膽絕緣。
所以嘗試的環境、狀態,都有可能影響結果,我們不用因為一次的體驗,就否定全部。
克服恐懼,培養嘗試勇氣的 5 個技巧
詳細的教學可以看這篇文章,教你用 5 步驟建立自我效能感。
1. 理解恐懼的本質
- 認知重塑:了解大腦天生「怕死、怕痛、怕風險」
- 接受「新東西=未知=潛在危險」的心理機制
- 不要因為害怕而自責,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
2. 設立漸進式挑戰目標
- 選擇「力所能及但具挑戰性」的目標
- 採用階段性突破:從舒適區邊緣開始(如炙燒壽司→生魚片→生海膽)
- 避免設定過簡單或過困難的目標,兩者都會影響效果
3. 建立安全的嘗試環境
- 創造「一個人的嘗試空間」,減少被評判的壓力
- 選擇允許失敗的情境:反正沒有人會知道
- 給自己搞砸的權利,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
4. 記錄與強化成功體驗
- 用任何形式記住成功的嘗試(故事、照片、日記)
- 回味成就感,強化「自我效能感」的正向循環
- 讓每次成功成為下次嘗試的動力來源
5. 保持開放的再嘗試心態
- 一次不美好的體驗不代表全部
- 考慮環境、狀態等因素對結果的影響
- 給同一件事情第二次、第三次機會
領取免費《入門創作經營資源包》

不只有 Canva 免費課程 帶你學習「對齊、相近、對比、重複」等其他設計原則,讓你能自己進行設計排版;還有 Instagram 風格創作電子書,和免費模板包給你使用!
結語
我從「不想嘗試到願意嘗試」的轉變,不只是吃生食而已,還應用在了我的生活各方面。
說起來,契機還是因為疫情。
雖然台灣很幸運地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,但讓我的人生觀發生了變化,我從疫情後開始追求「盡可能嘗試不同的生命體驗」。
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,會不會有什麼意外發生,而疫情就像是在提醒我,生命還有很多美好的事。
有些事情現在不做,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做了;好吃的餐廳不吃,可能一輩子都吃不到了。
研究指出:「體驗型快樂比物質型快樂更持久。」
你不一定記得你去年買了什麼衣服,但你一定記得第一次潛水、第一次一個人旅行的感覺。(賺!回憶一次賺一次!要花錢就花在這xD)
所以我會盡可能在有餘力的情況,去嘗試更多不同的事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