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許多設計明明漂亮卻無法提升點擊與轉換?我最近看到一本書《心理摩擦力》,它給了我一些啟發,所以這週我想和你聊聊我是怎麼把它運用到設計上的。
作者指出,人們很常在產品銷售不好的時候,透過折扣、禮物等等增加吸引力的方式來吸引受眾,但卻忽略了阻力的重要性。
這篇文章將會帶你認識這個概念,並解析 4 種常見心理阻力如何影響受眾行為。
什麼是心理摩擦力?
你可以把吸引力想像成山頂的獎勵,讓你想要前往;摩擦力,則是那條上山的路,越難走人們越容易放棄。
- 吸引力:吸引你前進的獎勵
- 摩擦力:前往目標上的障礙
這些阻力不會馬上讓人覺得「這設計不好」,但它們確實會影響使用者是否願意點擊、互動,甚至繼續停留。書中作者列出的主要阻力有四個:慣性、惰性、情感阻力、反彈。
#1 慣性
人天生傾向維持現狀,也就是心理學裡說的狀態維持偏誤。
例如我們習慣看到齒輪圖示代表「設定」,你今天突然把它換成花朵圖案,使用者可能根本不會點;又或者將 Yes 按鈕設成紅色,也會讓人誤會那是「取消」。
這其實是設計常見錯誤之一:忽略了使用者的行為預期。
當人們已經形成了心理預期,而預期卻被打破時,就會增加使用者心中的阻力,所以在應用設計原則、物件、色彩上,都要考量到使用的情境與大眾的習慣。
小提醒
在調整互動邏輯前,先問自己:這會不會讓用戶的行為流程斷掉?
#2 惰性
「用戶很懶」不是他們的行為問題,畢竟根本沒有人喜歡麻煩的事情。
假設今天有一篇未經整理、密密麻麻的長文,和一篇結構完整、列點清楚的文章,你會選擇哪一篇?
這也是為什麼「設計的易讀性」這麼重要。簡單並不代表減少資訊,而是讓資訊有節奏、有引導、有呼吸感。製圖時,一定要特別注意畫面會不會讓人看了覺得很「累」。
小提醒
不確定畫面是否太亂時,就試著把畫面縮小、從遠處看。如果連你都一眼找不到主視覺,那就是該調整。
#3 情感阻力
情感阻力指的是我們在情感上產生負面聯想,導致更不願意做某些事。
設計不是在「糾正」用戶,如果你下載了一款健身 APP,結果一打開就是大紅字告訴你「你今天沒動喔!」用色太激烈、語氣太強烈,反而讓人想關掉 App,而不是改變行為。
情緒設計很容易被忽略,很多人會為了放大視覺衝擊力,而選用更強烈的配色或風格,卻沒注意到潛在的負面連結。
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較成熟的APP,會發現正常情況下,除非是警示訊息,不然這些內容都會使用比較中性、不具批判的色彩和設計方式。
設計不是「大」就好
在做視覺設計時,要思考的是「這樣會帶來什麼視覺感受、引起什麼情緒」,而不是「這樣有沒有夠吸睛」。你可以想想台灣各種大字的招牌,真的吸引你嗎?
#4 反彈
反彈是指人們被強迫或感到壓力時會產生不滿,像是彈窗廣告、閃爍按鈕、強制跳轉…這些元素的目的雖然是引導行動,但方式過於侵略性,就會導致用戶反感。
想像一下你點開一個網站,它馬上跳出彈窗廣告要你訂閱,關閉後一陣子又再跳出,同時按鈕瘋狂地閃爍與晃動,這就很容易讓使用者感到惱火。
我們不喜歡被強迫、不喜歡被操控,當設計帶來壓力,轉換率也不會高到哪裡去。
小提醒
盡量讓用戶選擇,而不是給予壓迫感,提供用戶簡單明確的按鈕、乾淨的導引流程,而不是一堆跳出來干擾的元件。
結語
這個概念,能讓你重新檢視很多設計與流程中的細節。並不是只有好看吸睛才是好設計,真正能提升轉換率的,是一個讓人願意繼續使用、使用起來舒適的流程。
設計的目的是引導,不是打擾。希望這篇關於設計心理學與用戶阻力的分享,能給你一些新的觀察角度!
- 本篇文章來自我的電子報,有興趣的話歡迎訂閱電子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