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職自由工作者日記 #2 :「不自律」怎麼當自由工作者?我的工作節奏設計分享

轉職自由工作者日記 #2 :「不自律」怎麼當自由工作者?我的工作節奏設計分享

不知道你對自律的看法是什麼?不自律對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,老實說我覺得自律比較反人類 XD

一連有好幾天,我打開電腦後什麼都不想做,明明知道該寫稿、該剪片、該做內容,卻還是沒有動作。

所以我又重新檢視了自己的工作節奏,整理出幾個對抗「不想做事」的觀察點,也想分享給你參考看看~

#1 卡在「不想做」|切分任務&耗能強度

切分任務單位

認知負荷理論(Cognitive Load Theory)認為當一項任務的認知負荷太高,大腦會啟動「逃避/延遲機制」以節省資源。

所以我習慣把工作切成更小的單位,比如拍片會拆成:主題發想 → 寫稿 → 構圖 → 拍攝 → 剪輯 → 文案 → CTA。

讓我能夠清晰的把事情按照不同階段完成,但是近期發現我連一個小單位的待辦都不想做,所以我繼續深挖問題,找到了另一個關鍵因素:耗能強度


事物的耗能強度

我忽略了做不同事情的時候,我所消耗的能量是有差異的,如果今天的第一項工作較為耗能,就會大大影響我開始工作的意願。

耗能程度差異每個人都有所不同,所以可以根據自己評估紀錄,做什麼事會讓你累比較快,並列出:

  • 低耗能工作:做這件事對你來說很輕鬆,影響不大
  • 中耗能工作:做起來稍微有點累,但還在接受範圍
  • 高耗能工作:做完這件事今天就想收工,覺得好累

另外我還搭配了 n8n 自動化工具,用工作流幫助我處理一些雜事。

後續我針對自己不同的耗能,設定了不一樣的時程:

  • ☀️ 早上 → 低耗能工作(回客服、寫文)
  • 🌤️ 下午 → 中、高耗能工作(拍攝、剪輯)
  • 🌙 晚上 → 低耗能工作(整理資料)

老實說我不是早起型,這邊的「早上」大概是下午兩點左右,但重點是三個「心理能量區段」的設計!


#2 卡在「沒開始」|建立儀式&降低啟動成本

啟動成本指的不是金錢,而是心理成本:從休息 → 開始工作 這個「轉換」本身就是一個高耗能的動作。

認知心理學研究顯示

每切一次焦點平均會耗掉 15~25 分鐘的專注效率(收到通知看一下訊息就算一次了!!)

在公司上班的時候,每天早上起床、洗漱、通勤、打卡等等一套固定的模式,無形中就透過了場景來切換你的狀態。

而我這種居家的自由工作者,在沒有場景切換的情況下,要從「生活」切換到「工作」狀態,設立儀式並避免被打擾就變得很重要。

如何設立工作啟動儀式?

我目前採用的方式,是設定固定的行為,來讓我切換到工作的狀態,我正在建立的模式:

  • 開電腦、抱貓出房間
  • 洗漱、綁頭髮
  • 倒一杯茶/裝水
  • 整理桌子、調整高度
  • 開喇叭放 lo-fi 音樂
  • 確認待辦

除了做為固定的啟動儀式之外,這些其實也是低耗能的項目,降低工作的啟動成本,相比起休息 → 現在開始工作的轉換要來的輕鬆。


#3 卡在「做什麼」|學會設置主題日

如果每天都要重新決定「今天做什麼」,頻繁切換狀態就會讓大腦很快疲乏。

所以我針對自媒體經營的部分,我調整成主題日排法,每天只專注一件大方向:

  • 週一規劃
  • 週二寫稿
  • 週三產品
  • 週四拍攝
  • 週五剪輯與設計

當然每天還是會有些事情需要調整與安排,比如客戶的案件、臨時的事項等,但主題日能避免我突然跑去做完全不相干的事(我太常這樣,然後忘記原本的事)

安妮的話

這個時程我現在更簡化了,沒有嚴格地規定每天要做什麼。但還是有把文章、腳本、拍攝日等任務分不同天,一天專注完成一件主要任務。

領取免費《入門創作經營資源包》

Canva免費課程與創作者資源

不只有 Canva 免費課程 帶你學習「對齊、相近、對比、重複」等其他設計原則,讓你能自己進行設計排版;還有 Instagram 風格創作電子書,和免費模板包給你使用!

我不自律,只能優化方法

我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其他工具、心理學的方式,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,我要是沒事的時候真的很廢。

另外,我最近發現「輸入」對我來說非常重要,如果沒有學習新東西,就會超級沒動力做事,有時候偷懶沒看書,然後動力就直線往下降。

後來我分析了一下,學新東西對我來說是好玩、會讓我更想創作的原動力。有興趣的東西我就會想試看看,連帶著會更想做其他事,或是分享資訊給大家。

error: 內容已被保護!
Contents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