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最近生病了,而那幾天男友剛好不在我身邊,就特別地想他。
坦白說,我是比較逞強的人,我非常不喜歡這種「我好脆弱、我要討拍」的狀態xD
這讓我突然開始思考「為什麼生病的人會想尋求安慰?」
文明的起點是什麼?
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句話,是人類學家瑪格麗特・米德(Margaret Mead)的回答:
「文明的起點是一副骨盆骨折卻癒合的化石。」
在古代的時候,如果盆骨受傷,意味著移動困難、無法覓食,基本上難以存活,除非有人照顧他。
儘管部分動物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照顧行為,但牠們更多是出於短期的協作。
並不像人類會發展出長期的制度體系並賦予行動意義,甚至幫助不屬於自己群體的其他人。
這種「照顧傷者、弱者」的概念,是人類與動物在心智上的不同。
安妮的話
雖然我後來發現人家好像沒講過這句話,也發現部分動物會照顧族人,但這個說法還是很浪漫啦 XD
為什麼我們不敢求助?
既然「互相照顧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本能和文明表現,為什麼到了現代,我們越來越不敢求助?
不外乎是文化影響、社會期待,加上我們內在的心理防衛。
我們的社會對成功形象很片面,最好是家庭和睦、事業有成,還要情緒穩定、做事圓滑。
承認自己做不到,就像在說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一樣,心理的防衛機制馬上就會啟動:
- 指責:都是因為家庭,我才做不到。
- 討好:沒關係啦,你開心就好。
- 超理智:沒事,只是壓力引起的正常情緒反應。
- 打岔:哎呦人生嘛!那下一次我們約哪?
雖然薩提爾這四種類型主要是講溝通姿態,但我認為情緒也適用。像我多數情況屬於「超理智」的狀態,會在情緒潰堤的瞬間,切換成情緒抽離的狀態。
例如:上一秒還在哭,下一秒直接開始盤點對錯與改進方案。(雖然看起來好像不錯,但這是一種壓抑)
長久以來忽視來對待自己的情緒,只會讓每一次的爆發更嚴重,也沒辦法根本解決問題。
求助是勇敢,不是脆弱
人是需要連結的動物,關係之間的緊密也是我們應該引以為豪的特點。
我花了很久的時間,讓自己能對別人坦露情緒,也認知到「承認脆弱」才能開始面對自己。
只有真的知道「自己力所能及與不能及」,才能在自己真正需要的時候求助。
完成可以完成的,做不到的就尋求幫助,才是有責任的處理方式,而不是一味的逞強,讓自己和他人受累。
結語
我前面說的「面對自己」並不是說接受「我就是這樣」就好了。
我認為如果只是單純接受「我就是這樣」有時候是一種逃避的藉口。
如果那個想法只是讓你停在原地、不再嘗試,那它帶來的就不是理解,而是放棄。
這個我們未來有機會另外一篇再來聊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