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我可能錯了》書中提到一個概念:「其實很多人的痛苦,是來自於自己。」不知道你對這句話的看法是什麼?
但你也許有過「我應該XXX、你應該要OOO的」的這種想法,接下來我會用邏輯的方式跟你拆解(不是雞湯),讓你了解有時候轉念真的是最好的選項。
有情緒=不好?怎麼處理才是關鍵
首先,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事,我更傾向情緒是對世界的反射,不太想貼上正面、負面的標籤。
不論是哪種情緒,過度沉浸都會是問題,所以要如何面對情緒,幫我們找回人生的主控感,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。
常見的內耗情緒:「焦慮、委屈、孤獨、不安」,再拆解一下,我們會發現這些念頭裡面,常常藏著一個「應該」。
「應該」所帶來的壓力與痛苦
你可能聽過這些話:
- 他不應該這樣對我
- 我應該早點完成
- 他們應該要懂我
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、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。通常,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,而且往往包含一個「應該」:「爸爸不應該這樣做。媽媽不應該那樣說。」
——出自《我可能錯了》
書中也提到了「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」的概念,因為我們所想的,不一定是事實。
- 比如和家人吵架時,可能會冒出的念頭:
- 如果我沒有出生就好了
- 沒有我,這個家會不會比較好
當然不同狀況不能一概而論,但當冒出這些念頭的時候,就要有所警覺,去分析這究竟是自己的主觀看法,還是客觀事實。
當我們一直活在「應該」裡,等於把控制權交給他人與環境,但只有自己能控制的地方,才能得到主控感。
把注意力拉回自己:練習自我歸因
自我歸因的意思是:在自己身上找問題。
不過自我歸因不等於一昧檢討自己,而是讓你把視角回到「我能做什麼」,減少對世界的無力感。
我是一個很容易自省的人,不論整件事情對錯,我都會去檢討自己的過失,並不是為了討好別人,而是我想成為更理想的自己。
正確的自我歸因:
- 認清雙方可改進的地方(而非僅有自己)
- 出於自我提升,而非討好或逃避
- 不怪罪自己,而是視為進步機會
為什麼我會這樣想?
其實原因蠻簡單的,改變他人很難,改變自己比較容易。
但我必須說,這個轉換絕不是一瞬間發生的,學會檢討自己,心理上需要突破不少關卡(過程會痛苦,特別我又是很倔的人XD)
如果你成功了:自我掌控感的誕生
做這件事的幫助是什麼?你對自己的人生會更有掌控感(又稱為自我賦能)。
如果一件事是你無法改變的,你會感到:「無力、受挫、憋屈」
但當你能掌控的時候,這種自我賦能會強化你的信心,進而改善你的心態。(而且課題分離能力會加強)
比如我的真實故事:
由於成長環境的關係,我很常為金錢焦慮,差不多每天花50元吃早餐+午餐,當時一直處於放棄自我的狀態,並且把焦點放在不可改變的「家庭環境」上。
直到開始工作,把關注點放到個人事業上,狀態才逐漸改善。(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很簡單,但改善心態我花了很多年)
練習從「能改變的事」開始行動
首先,是放下對「應該」的執著,減少抱有不合理的期待;並把關注點從不可改變的事,轉到可控的事物;學會透過「自我歸因」持續提升自己。
我當時對朋友的建議,也是讓他關注在自己可控的事上:
- 如果上司罵人→改進自己做事的方法(不代表上司是對的!)
- 如果自我懷疑→盤點自己完成的事項(用客觀事實提升信心)
- 如果和人吵架→改善與人溝通的方式(讓有效溝通變成常態)
結語
自我歸因並不是只從自己身上找問題,我之所以說課題分離能力會被加強,就是因為你會逐漸能分開看待自己與他人。
絕對不是只檢討自己!!!有時候你真的完全沒錯,並不是要你沒錯找錯!!!
我同時會列出別人的過失,讓我自己知道主要問題不在我;也同時改進在這次事件中,我所看到的缺點。
比如上司事件,我仍會關注他是否人身攻擊、貶低人格,但同時也去想自己做事或溝通方式是否能更精進。(但我還是會去據理力爭,並爭取自己的權益,我的底線踩很死XD)
雖然我們沒辦法控制別人做什麼,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回應,這才能帶給我們力量。